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強化農村年輕干部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

“新面孔”這樣增歷練、長才干(深閱讀·年輕干部在基層)

本報記者 竇 皓 門杰偉 王欣悅

2025年11月20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對年輕干部來講,基層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也是了解民情、熟悉民意的“活課堂”。隻有把基層作為“練兵場”,從“走近群眾”到“走進群眾”,才能不斷淬煉自身的信念、能力、心態,打開成長的廣闊天地。

  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各地基層一線,探訪年輕干部的成長經歷,從他們身上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上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編  者  

  

  干部教育培訓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強化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干部隊伍現代化建設本領。”

  農村年輕干部,對於農村基層和干部隊伍而言,都是有待歷練的“新面孔”。如何切實做好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扎根生長,更好地掌握強農本領、投身助農實踐?記者在多地進行了探訪。

  浙江麗水市

  行家指導  學院授課

  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龍南鄉建龍村,群山環繞、梯田層疊。

  29歲的鄉鎮駐村干部張華康蹲在生姜基地裡,向身旁的村民們建議:“等莖葉枯黃、土壤半干半濕狀態時採收,姜塊不易沾泥,還能最大程度保証品質和耐儲性。”一番話引得大家頻頻點頭。

  曾經,村裡的生姜品質不高,農戶們的種植標准也不統一。初來乍到的張華康也一度因不懂生姜種植,心裡著急,做工作也沒底氣。

  今年年初,為讓年輕干部深入農村基層、錘煉干事本領,龍泉市設立“下村日”制度,確保每個鄉鎮干部每周至少一天下村(社區)抓共富項目、辦民生實事﹔整合科技特派員、產業帶頭人等力量,組建專家服務隊,指導鄉鎮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實踐中解決難題,使每個鄉鎮干部至少掌握一門共富技能、參與謀劃實施一個村(社區)級共富項目。

  從姜種消毒到立體栽培,從生物防虫到水肥一體……在科技特派員的悉心指導下,張華康查閱多種生姜種植資料、實地觀摩學習種植技術,逐漸成長為小有名氣的生姜種植專家,還整理出一本專門針對高山生姜的種植手冊。

  日復一日的田間工作,也讓張華康逐漸領悟了做好農村工作的路徑:“為民服務是我們的必修課。隻有下足功夫,在老鄉面前才有提供技術指導和發展思路的底氣!”

  放眼麗水市,眾多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文化特派員、助企服務員等,正日益成為技能型干部培訓的重要力量。一支支專業技能愈發扎實的干部隊伍,扎根在田間地頭,幫助群眾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推動產業長足發展。

  近年來,麗水市圍繞“培養技能型干部、建設技能型政府”,組織開展點單式技能培訓﹔成立鄉村干部技能學院,開設了352門特色課程和實踐項目。今年以來,麗水市差異化指導173個鄉鎮制定了特色技能服務項目,進一步提高了年輕干部的技能水平。

  吉林汪清縣

  崗前培訓  交流互鑒

  “王大哥,路況復雜,農用三輪車千萬別載人,得把安全這根弦繃緊嘍!”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鎮上河村,26歲的劉杰抬腿坐上村民王大哥家的炕沿,給他講起安全注意事項。

  兩年多前,劉杰成為一名基層治理專干。剛走出校門、來到村頭時的局促感,讓她記憶猶新。“一開始,村干部帶著我入戶走訪,我腦子都是蒙的,別扭得手都沒地方擱。”劉杰說,村民嘮的她不熟悉,自己說的村民也不感興趣,場面常變得尷尬。

  2023年3月,為破解年輕干部在農村基層“水土不服”的難題,汪清縣對基層治理專干集中開展崗前培訓,彌補履職盡責的知識弱項、補齊落實工作的能力短板、消除實踐操作的經驗盲區,讓初入鄉村一線的年輕干部懂得干什麼、怎麼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3年6月,汪清縣還成立基層治理專干黨支部和成長促進會,每月定期開展“扎根基層·歷練成長”黨建沙龍系列活動,針對農村各項重點工作,採取專題授課、現場教學、分組研討等形式,為年輕干部充電賦能,幫助年輕干部邁過“適應關”。

  劉杰參與了崗前培訓,並和其他年輕干部面對面交流,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筆記本上,滿滿當當記錄著大家分享的好經驗、好做法:和村民不熟,就要放下面子、壯起膽子,挨家挨戶“磨門檻”﹔照本宣科,村民不愛聽,那就從田間地頭、家長裡短中找話題……

  “除了文件袋,還得抓起民情本,才能摸清村中的大事小情,弄懂村民的所思所想。”劉杰這樣總結自己的培訓心得。

  如今,村裡每一名老鄉的面孔,劉杰都熟記在心:“跟大家嘮嗑,能搭上茬了。”劉杰跟不少老鄉拉近了關系,從“新面孔”成了“熟面孔”,還為村民申請了危房改造,工作成效被周圍人看在眼裡。

  黑土地上,奔走著越來越多年輕干部的身影。近年來,吉林省圍繞年輕干部特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主題培訓,打造交流研討的成長平台,讓年輕干部見世面、增才干。

  重慶豐都縣

  結成對子  以老帶新

  “青菜頭怕擠,起壟栽苗得把株距卡准。”90后唐茂,擔任重慶市豐都縣許明寺鎮黨委副書記。她半蹲在田埂裡,和農戶聊著青菜頭種植的注意事項。

  不遠處,許明寺鎮黨委書記秦挺伸出手指,在起好的土壟上點出均勻的淺坑,又拿尺子比了比。“苗和苗之間,要留有足夠的空間,這樣才能讓葉片晒到太陽,給根莖膨大留足空間。”秦挺道出經驗,唐茂趕緊記下。

  去年剛調來時,唐茂面對田壟還手足無措。“那會兒,就覺得紅薯苗和雜草長得一樣嫩,扒拉半天都分不清。”她第一次跟著農戶下田,腦子裡滿是問號,卻不好意思問出來,往往話到嘴邊又咽回去。

  “依據鎮上職工測評打分的結果,干部履職評價指數系統提示,小唐的‘群眾工作能力’指標偏低。”豐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余濤介紹起當初的情況,“秦挺調解糾紛、幫農戶搶收的經驗豐富。讓他倆結成工作上的對子,有利於補上小唐的短板。”

  就這樣,秦挺成了唐茂的“業務導師”。秦挺總是抓住機會,給唐茂講一講地裡的學問。

  “你捏捏這塊土。”秦挺從田壟深處挖出一塊拳頭大的土塊,遞給唐茂,“黏土像糯米糍粑,黏性大,但透氣性差﹔沙土好比粗砂糖,攥不攏,滲水性卻比較強。”唐茂一捏,便對手上這塊沙土的觸感了然於心。

  這天,倆人要到農戶家裡拉家常。“記住,有板凳就坐,別站著說話,顯得生分。”秦挺向唐茂囑咐道。

  到了農戶家,主人遞來搪瓷杯,秦挺接過來就抿了一口。工作結束,秦挺又在回程路上傳授經驗:“人家遞水,咱就得接,這一喝,心裡就近了。要是聽不懂方言,別一個勁兒硬撐,可以直接請人家再講一遍。你要是扯官話,人家也聽不懂,還會覺得你飄。”

  “徒弟”唐茂跟著“師傅”秦挺走村串巷做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收獲了成長。目前,依托干部履職評價指數,豐都全縣已構建起“老帶新”培養體系。“我們通過系統分析干部的學習、執行、協調溝通等指標,精准識別問題,及時給予關懷幫助。”余濤說,數據顯示,安排秦挺與唐茂結對后,唐茂的“群眾工作能力”指標有了明顯的提升。

  “立夏跟著吃‘立夏蛋’,中秋一起打糍粑,臘月幫忙灌香腸……”秦挺介紹著村裡的習俗,唐茂在筆記本上仔細記錄,“多下田走,多跟人聊,積累經驗,培養感情,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本期統籌:陳  震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0日 04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