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抗戰紀實影像激發珍視和平的精神力量

顧亞奇 趙夢頔

2025年09月24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抗戰紀實影像激發珍視和平的精神力量

   【文藝觀潮】

   紀實影像肩負著記錄歷史、弘揚精神的使命。正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一系列主題紀實影像作品亮相屏幕,以豐富的歷史細節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構筑起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梁,喚起了公眾的家國情懷,並使其轉化為珍視和平、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將文物文獻潛藏信息轉化為可觀看、可聆聽的敘事現場

   人們通常通過文獻記載、口述歷史、影像資料以及實物遺存等途徑構建歷史認知。其中,個人撰寫的文字記錄可能因主觀意圖而去篡改美化真實情況,親歷者的口述也往往隨著時間流逝出現記憶模糊或扭曲。相比之下,文物與文獻猶如歷史直接遺存的“物理印記”,它們相對客觀,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真實可感的直接証據,從而成為還原歷史面貌更為可靠的依據。近期涌現的一批主題紀實影像創作紛紛從海量史料中搜集文物文獻資料。這些容易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微材料,恰恰能有效夯實歷史敘述的可信度,使這段過往有據可依、有跡可循。

   無論是紀錄電影《山河為証》,還是專題紀錄片《盧溝橋:我們的紀念》《英雄無名》,都一改過去以專家訪談、情景再現與解說旁白為主的呈現方式,轉而以一件件具體可觸的文物文獻拼貼碎片、還原真相,讓歷史在實物與檔案的支撐下展現在人們面前。《山河為証》中,美國國家檔案館的中緬印戰區檔案、俄羅斯現代史檔案館的航拍膠片、日本NHK提供的滿鐵調查部檔案膠卷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形態的物証,使作品實現從單一視角向復合視角的轉變,多維度地拼接還原歷史事件的完整真相。《盧溝橋:我們的紀念》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主題展陳文物為線索展開敘述。例如“沈陽九君子”之一劉仲明記錄日軍侵華証據時使用過的相機,以及中國留學生苟吉堂在獄中寫下反對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抗議文字的毛巾等,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物件不僅讓英雄從概念化的形象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也使停留在文字記載中的史實,因實物的佐証而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在諸多文物文獻的交叉支撐下,紀實影像的真實性得以從“邏輯自洽”邁向“証據閉環”。不同來源、形態與載體的史料彼此呼應、相互咬合,構筑起一條嚴謹的証據鏈,不僅極大增強了歷史表述的說服力,也更層次分明、多維立體地重現歷史,不斷接近本真的過往。

   如果說文物文獻構建了歷史的真實性,那麼技術手段則顯著提升了歷史的可感知性。通過場景重建、聲音設計、動態影像與特效合成等方式,紀實影像將文物文獻中潛藏的信息轉化為可觀看、可聆聽、可觸碰的敘事現場。《盧溝橋:我們的紀念》運用AIGC技術,讓戰斗英雄沈忠明在時隔80多年后重新“站”在盧溝橋上,也讓陳懷民身著飛行員軍裝“回到”武漢勝利街。《英雄無名》借助AI畫像技術,還原戰斗在隱蔽戰線上的英雄的面貌,使他們以極為接近本人形象的姿態重現於觀眾眼前。技術幫助觀眾從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主動的“共情者”,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深切感受歷史人物的命運與精神力量。

  構筑起抵抗時間侵蝕的記憶之盾

   時間對歷史的影響,本質上體現為個體記憶的消散、歷史載體的損毀以及公共記憶的淡化。紀實影像的創作者將鏡頭聚焦於“人”的生命經驗與歷史行動,以口述史的方式構筑起一個個抵抗時間侵蝕的影像之盾,守護抗戰記憶不被湮沒、不被扭曲,更將共有的精神內核凝結下來,穩定而庄重地傳遞給未來一代。

   紀錄片構筑的第一重記憶之盾,在於對“活著的歷史載體”展開搶救式記錄。諸如《抗戰回憶錄》《歷史回響——四川省中共抗戰老戰士口述實錄》《80—80位抗戰老兵親歷戰爭口述史》等作品,將鏡頭對准親身經歷過抗戰歲月的老人,借助他們的口述,還原戰火中的抉擇、恐懼與堅守,將抽象的時代命運轉化為具象的生命經驗。當老兵們的影像被真實記錄、他們的故事被廣泛傳播與銘記,那些本會隨生命逝去而湮沒的記憶,獲得了超越時間的生命力,凝固為豐厚的精神財富。

   紀錄片構筑的第二重記憶之盾,在於呈現那些以專業與執著修復歷史、守護記憶、“與時間賽跑”的人。例如《故影映山河》中記錄的河北平山縣獨立攝影師李君放,用十余年時間為兩百多位抗戰老兵拍攝肖像。即便在老人離世后,他仍堅持每年前往其空寂的院落拍攝,隻為“留住他們存在過的痕跡”。片中還講述了著名紅色攝影師顧棣用一生踐行“人在,底片在”的信念,在炮火中舍命守護數萬張抗戰攝影底片,並最終撰寫成中國革命戰爭攝影史重要著作《中國紅色攝影史錄》的經歷。這些影像的守護者以持久的努力,挽救了無數瀕臨消失的歷史片段。紀錄片不僅為他們的堅守立傳,更將這些原本不為人知的付出推向公眾視野,從而喚起社會對歷史保護事業更廣泛的關注與認同。

   紀錄片的第三重記憶之盾,在於創作團隊主動成為“對抗時間的行動者”。他們致力於將散落邊緣、瀕臨湮沒的歷史片段,轉化為可被傳播、共享的公共記憶,並使“不忘歷史”從孤立的個體努力,擴展為社會的集體共識。《受降》攝制組輾轉全國各地,深入中央檔案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機構,如尋寶人般搜集大量珍貴影像、歷史文物與檔案文獻,系統還原歷史現場。《重見天日——對話遼源二戰盟軍高級戰俘》拍攝團隊遠赴美、英、荷、日等國,調閱多國檔案館手稿與影像,專訪幸存者后代與研究學者,令一段塵封的記憶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偉大的勝利——蘇聯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抗戰》以戰地攝影師羅曼·卡爾曼所拍攝的珍貴影像為核心素材進行創作,體現了當下中俄兩國媒體守護歷史記憶的共同努力。

  以跨越時代的共通情感傳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深植於一個民族的歷史之中,承載著其最核心的價值認同與情感歸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紀實影像深入挖掘跨越八十余載仍能引發共鳴的情感連接點,讓今天的觀眾產生心理共振,從而實現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山河已無恙,你們看見了嗎?》以倒計時的方式,回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與輝煌。鏡頭從烽火連天的往昔景象,緩緩過渡到在昔日戰場廢墟上崛起的現代化都市,高樓林立、生意盎然。這一時空對照,不僅呈現了國家的滄桑巨變,更以“如您所願”的深情口吻,完成了一場對英靈的告慰。該片將歷史與現實緊密交織,借助新舊對比的視覺沖擊和富有儀式感的情感敘事,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個體命運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結。

   與此同時,紀實影像也聚焦當代人傳承弘揚民族精神的具體行動。例如《山河永固——丹青銘記抗戰勝利八十載》通過展現藝術家們以繪畫再現抗戰歷史的創作過程,不僅讓觀眾從藝術之美中感知歷史之重,更通過一筆筆的繪制、一次次的色彩抉擇,具象化地呈現精神傳承的當代實踐。它既傳遞出“我們為何要傳承”的深刻緣由,也示范了“如何在當下踐行”的實際路徑。所以,銘記歷史不能僅僅停留於回望,更在於以新的實踐和成就延續奮斗,照亮未來。

   由此可見,抗戰紀實影像不僅是對歷史的深刻銘記、對先烈的深切緬懷,更是對奮斗的崇高致敬,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作者:顧亞奇、趙夢頔,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