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祺
2025年08月17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222
【講武堂】
習近平主席強調,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軍院校建設必須有一個大的加強。89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口,我們黨作出了大規模培養干部的戰略決策,在陝北瓦窯堡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后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抗大辦校十年間,總結出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教育理論,形成了嶄新的校風學風,培養了10多萬名優秀的軍政干部,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教育史上的奇跡。今天,我們從中尋找辦學育人的精髓要義,根本目的在於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優良傳統,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扎根中國大地塑造新時代一流軍隊院校好樣子,奮力開創院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新局面。
把政治建軍要求貫徹到辦學育人全部實踐
抗大是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創辦、發展起來的,學校始終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抗大建校之初,毛澤東就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列為教育方針之首。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強調,抗大是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事性質的學校,不是什麼統一戰線的組織。
抗大也在各種場合下公開申明,抗大是在中國共產黨單一領導下的學校,並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工作,保証共產黨在學校中骨干的領導作用”的工作方針,鞏固和加強黨組織建設,以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証黨對學校的絕對領導。抗大還將政治教育作為“中心之一環”,著力培養學員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念,使他們成為軍政兼優的抗日骨干。抗大正是因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確保了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發展,進而實現了自身的革命性和進步性。整個抗戰期間,抗大既是政治堅定、抗戰到底的一面旗幟,也是八路軍新四軍鞏固與建設的事業上有力的武器。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也是軍事教育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軍隊院校要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全面加強院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把政治建軍要求貫徹到辦學育人全部實踐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重視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抓好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讓在校學習的過程成為靈魂回爐、思想提純的過程,確保紅色基因代代傳﹔持續深化政治整訓,把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作為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務,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在戰爭中學習 著眼打贏育人才
抗大因抗戰而創建。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而抗大作為培養抗日軍政干部的最高軍事院校,正是這一軍事智慧的重要孵化器。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抗大把毛澤東的軍事論著作為軍事教學的必修課程,要求學員掌握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並能在具體環境中靈活運用,特別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實現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抗大高度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專門成立軍事研究室,組織軍事教員輪流下部隊代職,親身體驗部隊生活、參加實際戰斗,並把典型戰例和作戰經驗帶回學校,編寫充實教材,提高實戰化教學水平。抗大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把在戰斗中學習、在學習中戰斗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派出人員直接參加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戰斗,利用挺進敵后行軍時機組織學員開展實戰化軍事訓練,要求學員“學好本領,好上前線去”,真正做到“在戰爭中學習”並“貢獻所學於戰爭”。
為戰育人,是軍事教育的核心指向,也是人民軍隊院校教育的優良傳統。新時代軍隊院校要強化“為打贏明天戰爭而不斷學習創新”的前瞻思維,牢記“因打仗而生、為打仗而建”的初心使命,校正為戰育人的“准星”,始終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不斷提升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積極適應戰爭形態演變和軍事戰略創新要求,前瞻性開展未來戰爭制勝機理和戰法技法研究與教學,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准對接﹔聚焦強軍勝戰要求,加大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培養力度,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強基開新、固優育特的工作,建強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發揚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抗大初創時,資源匱乏、生活艱苦、條件惡劣。毛澤東曾將抗大辦學條件概括為“四個沒有”:要教員,沒有﹔要房子,沒有﹔要教材,沒有﹔要經費,沒有。怎麼辦?他給出的辦法就是艱苦奮斗。
盡管辦學條件簡陋,但抗大師生不等不靠,自己動手建成了以窯洞為教室、以石壁為黑板、以石塊為桌椅講台的課堂。雖然大家吃著粗粝的食物、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抗大師生苦中作樂,始終保持著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做到了生活越艱苦、斗志越昂揚。面對經費與給養缺口,抗大師生從未退縮,在大力開展“不浪費一粒米、不多用一文錢”節約運動的同時,將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兩度開展大生產運動,做到了生產勞動與學習兩不誤。在這一過程中,抗大師生練就了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很多知識青年學員也用汗水洗刷掉了滿身的驕、嬌二氣。抗大師生憑著那麼一股勁、一種革命熱情、一種拼命精神,克服最嚴重的困難,將一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成就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歷史偉業。
艱苦奮斗是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傳家法寶,是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銳利武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新時代要繼承和弘揚抗大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辦一切事業,堅定不移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發揚實干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做好每項工作,一錘一錘夯實每個環節,堅決摒棄形式主義,堅決不搞花架子、擺假把式、做表面文章﹔把艱難困苦作為錘煉軍校學員犧牲奉獻精神的磨刀石,努力讓“在生活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戰斗中沖鋒在前、退卻在后”成為軍校學員的一種自覺和本能。
形成全軍辦教育、聯合育人才的生動局面
抗大在領導班子和教員隊伍建設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毛澤東曾指出:“一個軍事學校,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定教育方針。”
抗大歷屆領導,諸如劉伯承、徐向前、羅瑞卿、許光達等,不僅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政治工作經驗,而且有著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領導水平。抗大成立初期教員奇缺。為解燃眉之急,抗大除了請領導同志兼職授課外,一方面聘用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著名學者當兼職或專職教員,另一方面從全軍部隊和機關中抽調一批優秀干部到抗大任教。盡管遇到不少困難,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特別是毛澤東的關懷下,抗大選調教員的要求大都得以滿足。
抗大非常重視尊師重教,既在政治上尊重愛護教員,又在生活上關心照顧教員。比如,凡黨中央、中央軍委制定的方針、政策和作出的指示,教員都能及時聽到傳達﹔發放津貼,學校干部多於部隊干部,教員優於學校干部。
建軍必建校、強軍先強校,這是我軍始終秉承的理念和原則。新時代新征程,要落實院校優先發展戰略,切實按優先擺位抓建院校、以優惠政策支持院校、將優質資源投向院校、用優秀人才辦好院校﹔堅持開放辦教育,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寶貴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優秀成果為軍事教育服務,真正形成全軍辦教育、聯合育人才的生動局面﹔按照“講政治、懂教育、鑽打仗、善管理、嚴自律”的標准配強院校長隊伍,大力營造“教育家行政、教育家辦學”的良好生態,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鍛造新時代的人民軍事教育家。
讓時代新風在軍隊院校蔚然成風
軍校校風連著部隊作風。作為八路軍、新四軍干部的主要來源,抗大校風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作風的好壞。1937年4月,毛澤東為抗大制定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
抗大將同志間的團結友愛,看作是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源泉。在抗大,學員和干部不管來自何方,大家關系都非常融洽,自覺團結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和共同抗日的革命目標下。抗大將緊張充實的戰斗生活,看作是把學員培養成抗日骨干的特殊課堂。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學員就過著緊張的戰斗生活,培養嚴格的紀律觀念。抗大頒布的成文校規總則第一條就規定,我們要嚴肅的政治紀律、軍事紀律、生活紀律。同時,抗大將活潑健康的文化生活,看作是培養學員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習訓練之余,抗大積極開展讀書會、辯論會、文藝晚會等活動,學員坐地聽報告、訓練場拉歌、晚飯后看球賽,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為枯黃的陝北高原添上了青春亮麗的顏色。
作風優良是我軍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也是一所院校培養人才不可或缺的“陽光和空氣”。軍隊院校要牢牢扭著培育優良校風這個基礎工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革命文化,繁榮發展強軍文化,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培育院校特色文化,讓時代新風在軍隊院校蔚然成風﹔加大從嚴治教、從嚴治學、從嚴治研、從嚴治考力度,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注重純正學術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生態﹔加強戰斗精神培育,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強化戰斗隊思想,練就學員敢打必勝的血性膽魄。
(作者:印祺 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