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田
2025年08月10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圖為中國畫《烽火太行之一——魚水情深》(局部),作者趙志田。 |
1940年,我出生於河北省晉縣。當時,那裡是日寇佔領區,亦是八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地區。我家是八路軍的堡壘戶,我常聽母親講起游擊隊的故事,也目睹過日軍的“掃蕩”。血與火的斗爭,給年幼的我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隨著年齡增長,這段記憶不但忘不了,反而越來越清晰。
20世紀60年代,我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每年下鄉實習大都前往革命老區。當時,學校還邀請狼牙山五壯士之一葛振林同志到大禮堂作報告。那個年代,有關抗戰的文藝作品非常多,優秀作品的熏陶、學校的教育加上我年幼時的特殊經歷,使抗戰題材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對我來說,畫抗戰,是志向也是責任。這種感情越來越強烈,當我積累了一定創作經驗時,決定圍繞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展開創作。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怎樣以美術作品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40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
1985年秋天,當我想動筆時,深感手頭資料不夠,因此重新有目的、有計劃地再赴太行山革命老區,採訪老八路、老干部、老民兵、老房東,參觀抗戰紀念館,還去了朱德、彭德懷、聶榮臻同志的指揮部舊址。凡與抗戰有關的文字的、形象的、環境的資料我都搜集,也畫了一些人物肖像和山區風光。這種活動我數年間進行了無數次,雖然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也幫助我繼續學習、提高認識,更進一步增強了我的創作熱情與信心。
了解的信息越多,想畫的東西就越多。我一邊思考一邊醞釀,創作了一些具有探索性質的作品,如《三個老八路》《老房東》等。這個時期,我有了想法就畫,還舉辦過一次觀摩活動,得到北京畫院領導和朋友們的肯定、幫助和鼓勵。直到2015年,我有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思路,才開始著手創作大型中國畫《烽火太行》。
我以6幅組畫來表現太行山的烽火歲月,分別名為《魚水情深》《銅牆鐵壁》《共謀抗戰》《得道多助》《正義之歌》和《普天同慶》。這些作品中共出現260多位人物,每個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他們的音容笑貌都要處理妥當,使他們能立起來、活起來。所以,我選擇以寫意人物畫的形式進行表現。雖然在草圖繪制階段我已做了許多努力,但落實到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還是很不一樣的——不但要惟妙惟肖地表現好各種人物,還需做到筆精墨妙。隻有將兩者完美結合,才能成就中國畫藝術精品。這是中國畫的精髓,也是中國畫畫家終生努力攀登的藝術高峰。
創作時,我的精神高度集中,把對人物的理解和對藝術的追求全部融入筆端,似乎整個人都進入了畫中,畫到激動處常常熱淚盈眶。即便如此,難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每一筆深淺干濕不同,效果就會不同,加之有的地方還要修改加工,所以就要重畫,一幅作品畫上兩三遍也很正常。這樣算來,我實際上畫了十幾幅、上千個人物,差不多用了5年時間才陸續完成最終的6幅作品。
創作中各種方法我都用。比如在《得道多助》中,我借鑒了傳統壁畫創作手法,把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整合在一幅畫面中,又在遠處畫上連綿起伏的太行山,既使作品更完整,又突出了地域特點。著色方面,我注重色調和冷暖變化,使整幅作品看起來藝術效果更好、更有生氣。藝術風格上,我採用了相對寫實的手法,為的是讓更多觀眾能夠接受並產生共鳴。
如今,我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關注著抗戰題材美術創作。我想,記錄歷史、表現民族精神,是每位畫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為北京畫院專職畫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0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