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述歷史壯舉、傳遞奮進力量——

獅腦山上,英雄浩氣貫長虹(文化中國行·走進抗戰專題博物館(紀念館))

本報記者 劉鑫焱 鄭洋洋

2025年08月10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圖①:百團大戰紀念館序廳浮雕。
  圖②:講解員石瑋(左一)向參觀學生講述百團大戰發起時間。
  張哲遠攝
  圖③:館內雕塑呈現八路軍指戰員破擊日軍炮樓場景。
  劉 勝攝
  圖④:百團大戰紀念碑。
  圖①④由百團大戰紀念館提供

  山西陽泉市獅腦山上,40米高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如同一柄直插雲霄的鋒利刺刀,傲然矗立。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懷著崇敬之情,在紀念碑前敬獻鮮花,緬懷先烈。

  1940年8月,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歷時5個多月的百團大戰,投入兵力多達105個團。這是全面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書寫了輝煌一頁。

  紀念碑向西200米,便是百團大戰紀念館。館內,不時有觀眾在珍貴的文物與展板處駐足沉思,他們向講解員追問史料中的細節,沉浸在對那段偉大歷史的探尋之中……

  敢於亮劍  中流砥柱

  “我們中國人民面對侵略不畏強暴”

  “百團大戰是我們八路軍的一次主動進攻!”在百團大戰紀念館,來自山西財經大學的研究生苗柳明在戰役的動態示意圖前,坦言刷新了自己以前的認知。

  幾張黑白照片,把參觀者的思緒帶到歷史深處。照片中,能看到日軍在抗日根據地密布鐵絲網、瘋狂搶掠的場景。1939年冬至1940年,日軍在華北實施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利用重要交通線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和“掃蕩”,給抗日根據地造成嚴重困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八路軍總部認為,為了堅決反對投降,振奮抗戰軍民,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應當組織一次以大規模地破襲敵人交通線為主要目的的戰斗,以扭轉全國局勢。

  展廳內,有一面巨大的台歷,標識著1940年8月20日。中間巨大的懷表,將時間定格在了星期二晚8時,這是百團大戰的發起時間。右側牆上展陳著三面紅旗,分別代表著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0師,彰顯著百團匯集、蓄勢待發之意。

  破襲正太路、血戰獅腦山、攻堅娘子關……在一塊塊展板前,一場又一場激烈的戰斗浮現出來。展廳一角,有一處仿真復原場景,引起游客的好奇。隻見在一截鐵軌兩側,八路軍與老百姓正使勁推拉,把長長的鐵軌掀翻了起來。

  “面前我們看到的是破襲正太鐵路的場景。”講解員石瑋講述道:“8月20日晚,隨著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長空,八路軍戰士猶如猛虎下山扑向鐵路線。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煤礦工人、農民在正太線上與八路軍並肩作戰。‘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的口號響徹天際。正太線在軍民齊心協力下陷入癱瘓。”

  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火車長鳴的笛聲混雜著機械化部隊的步伐,觀眾的視線隨著光影變化不斷挪轉著……這是紀念館二樓還原的八路軍鏖戰獅腦山的場景。

  獅腦山是控制正太鐵路的戰略高地。1940年8月20日晚,為掩護破襲正太鐵路部隊的順利推進,八路軍第129師385旅14團和769團奉命連夜佔領獅腦山,和日軍激戰六晝夜,指戰員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湯堅守陣地,成功掩護了陽泉以西的正太鐵路破襲作戰。

  “這麼艱苦的條件,還能對抗住敵人猛烈的炮火,這種堅韌、堅定的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歷史課本背后的那些不容易。”苗柳明說。

  “我們中國人民面對侵略不畏強暴、敢於亮劍。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共作戰2174次,拔除據點2900多個,殲滅日、偽軍5萬余人。”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王瑞萍介紹,“百團大戰的勝利,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英雄正氣  千秋凜然

  “無愧於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

  “我前進,你們跟著我﹔我停止,你們推動我﹔我后退,你們槍斃我!”紀念館裡,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十旅旅長范子俠帶領戰士們沖鋒陷陣的浮雕牆上,錚錚誓言讓無數參觀者動容。

  范子俠生前手拿兩把駁殼槍,被稱為“雙槍將軍”。在百團大戰打響后,他帶領部隊在距敵60多米處開炮,經過一個半小時連續3次攻擊,攻克桑掌大橋。石瑋講述道:“大家可以看到,這盞鏽跡斑駁的馬燈和黑釉瓷罐,就是范子俠生前使用的。這些隨身之物,伴隨范子俠夜襲桑掌橋、智取火車站、強攻草帽山,並留下了這三句誓言,激勵了一批又一批戰士前赴后繼。”

  這樣的英雄事跡,在紀念館隨處可見。在一面烈士牆上,聞允志、馬振華、岳勇、趙亨德……一個個名字,那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董天知是八路軍決死第三縱隊政治委員。”石瑋告訴大家,“百團大戰打響當晚,他率部破擊白晉路,在潞城縣王郭庄與日軍通宵血戰。在多於我方六七倍的強敵面前,他奮勇抗敵,擊退了敵人的一次次沖鋒,最終壯烈殉國,年僅29歲。無愧於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的事跡,讓許多遠道而來的觀眾流下眼淚。左權將軍與妻子劉志蘭的書信溫柔動人、充滿家國情懷,左權將軍在農村的母親等了26年卻等來兒子犧牲的消息……聽到這些情節,一位上了年紀的老黨員表示,“一定要再專程去左權將軍陵園祭拜、瞻仰。”

  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有一面長227米的英烈牆,上面鐫刻著4860位在百團大戰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姓名。還有許多烈士,至今不知姓名……

  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歷史,是對捍衛正義與和平的堅定承諾。在展館中,一張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合影,讓游客們感受到八路軍這支正義之師所展現的凜然正氣和人道主義光輝。

  在娘子關戰斗中,晉察冀軍區中央縱隊負責摧毀井陘煤礦。戰火中,一名叫楊仲山的小戰士,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出兩名日本遺孤。5歲的姐姐美穗子和不滿周歲的妹妹興子受到聶榮臻和八路軍戰士的精心照顧。后來老鄉將兩個小姑娘安全送還日方,美穗子長大后一直積極從事日中友好活動。

  “不少游客參觀后,都會由衷感慨,面對侵略者,中國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敵,但是面對無辜的、熱愛和平的民眾,卻始終秉持一顆友好善良之心。”石瑋說。

  軍民同心  砥礪前行

  “這些滾燙的記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

  “關家垴,抓把土,炮彈片片劃破手,炮彈出自馬嵐頭,炸得鬼子腦漿流,日偽清剿蟠龍住,咱造炮彈沒停過。”在一門太行50小炮前,石瑋念起了一首山西武鄉民謠《咱造炮彈沒停過》。

  這是抗戰時期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柳溝鐵廠研制的一種輕型迫擊炮(擲彈筒)。它總長85厘米,手工打制而成,是首批試制成功的十門擲彈筒之一。

  “對比日軍,我們裝備懸殊,但是在我們自己的柳溝鐵廠仍然生產了一批有威力的武器。”石瑋說。

  物資匱乏條件下,每一場戰斗都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全力支持。

  獅腦山戰斗中,陽泉礦工、周邊鄉村民兵和鄉親們在槍林彈雨中運送糧食彈藥、搶救護理傷員,寧肯自己挨餓,也要給八路軍送飯。

  娘子關戰斗中,當地百姓趁著夜色的掩護,對這一帶的鐵路、公路、橋梁及通信線路等進行徹底破壞,並將磨河灘鐵路大橋及敵人的堡壘、工事全部炸毀,配合八路軍給日寇以重創……

  近日首次公開的《正太戰役晉中各縣動員情況統計》記錄,僅晉中一地動員的民兵數量就達到萬余人,老鄉們還為部隊准備了蔬菜、雞、羊、炒面等。

  八路軍將士拼死殺敵、浴血奮戰,民兵、游擊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配合戰斗。他們與八路軍將士一起撬鐵軌、燒枕木、砍電杆、收電線,冒著炮火運送傷員,把擁軍鞋、擁軍衣送上前線。

  “百團大戰已成為歷史的壯麗篇章,其中蘊含的軍政軍民團結偉力,始終閃耀著跨越時空的光芒。”石瑋說,“一定要講好他們的故事,讓更多人去傳承偉大抗戰精神。”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如今百團大戰紀念館每年吸引游客40余萬人次前來參觀。

  7月7日,山西醫科大學藥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隊員專程來到這裡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前,隊員們肅立默哀,深深鞠躬,並敬獻鮮花,表達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

  “先輩為民族獨立解放付出的巨大犧牲深深震撼了我們。”藥學院2024級思想政治輔導員王虹丹說,“在新征程中要以先輩為榜樣,將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的動力,引導學生賡續紅色血脈。”

  紀念館針對不同參觀群體,推出不同的敘事方式:為青少年設計情景講解,用趣味問答串聯歷史脈絡﹔吸引成年觀眾參加專家講座、主題展覽,深度解析戰役戰略價值﹔為老年群體定制回憶抗戰歲月活動,增強情感共鳴。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每一件文物依然在訴說著歷史,每一場講解都在傳遞著力量。正如一位觀眾在留言簿上所寫:“這些滾燙的記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0日 07 版)

(責編:李楓、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