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卓爾
2025年08月10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讀者關切
我正在學習非遺技藝,未來想從事這一行業,但擔心以后收入得不到保障,又怕非遺技藝跟不上時代。國家有沒有培養非遺傳承人才的政策,可以免去我的后顧之憂?
今年3月,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共942人。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規模近4000人。與此同時,非遺項目傳承隊伍年齡老化、后繼乏人等問題不容忽視。
如何積極培養青年人才,讓古老的技藝在當代“后繼有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非遺保護工作,促進非遺薪火相傳。
構建非遺人才培育制度體系——
非遺傳承,立法先行。7月初公開征求意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修訂草案堅持問題導向,補充對代表性傳承人的支持措施,增加傳承人培養的內容。
近年來,《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出台,以各級非遺行政部門為主導,非遺保護中心、非遺館、非遺保護協會為骨干力量,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逐漸完善。
創新探索助力人才留鄉——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印發《關於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隨后18個省份制定了非遺工坊認定和管理文件。“目前全國1.8萬余家非遺工坊,分布在2005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70個脫貧縣和13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帶動相關產業鏈120余萬人就業增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介紹。
培養傳承人,形成可持續的傳承生態。如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海南五指山市等地,發展“非遺+研學”“非遺+旅游”,讓古老技藝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推動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結合——
加大對傳承人支持扶持力度。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加強傳承梯隊建設,不斷壯大傳承隊伍。
研培計劃實施10年來,先后有149所高校參與其中,共舉辦1400余期研培班,覆蓋1300余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直接培訓5.1萬人次。此外,各地實施的研培項目,參與院校超過200所,惠及超過20萬人次。
為推進青年傳承人培養,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加強非遺相關課程和教材建設,認定部分非遺相關課程為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將會同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以研培計劃等為重點的非遺保護傳承人才培養工作,支持高校進一步加強非遺相關專業建設,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0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