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務實清風遍吹和美鄉村

——貴州遵義播州區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在基層見行見效

2025年05月13日08:53    來源:農民日報

播州大地上,清風掠過廣袤田野,青山綠水間呈現出一片片和美景象。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樂山鎮滸洋水村2000畝白茶山上出現新問題,春茶採摘用工激增、工人住宿告急,村黨總支部迅速組織上千名工人上山採茶,並搭建臨時宿舍解燃眉之急﹔新民鎮龍豐村2000多畝訂單鮮辣椒基地裡,全體村干部、駐村干部和農技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指導椒農標准化起壟覆膜﹔鴨溪鎮金鐘村農家院壩裡燈火通明,黨員干部和群眾圍坐一起,共商人居環境治理、特色產業發展等民生大事……

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啟動以來,播州區19個鎮(鄉)686個基層黨組織14769名基層黨員,從田間地頭到群眾心頭,從政策落實到服務優化,從產業發展到鄉村治理,正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狠抓作風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黨員干部走到田間去,主動轉作風

龍豐村辣椒基地裡,黑白相間的地膜在陽光下泛著光芒。“今年我們使用的地膜很特別,能減少野草,又能促進辣椒生長。”椒農周正華笑著說,這是村干部向區農業農村局專家請教后,幫農戶在廠家定制的,這是第一次使用。

“在整個辣椒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凝聚了群眾、服務了群眾,也提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改進了干部作風,鍛煉了村干部和駐村干部。”播州區委副書記、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派駐播州區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龍豐村駐村第一書記黃健說。

發展訂單辣椒產業,龍豐村提出“把椒農當貴人”的服務理念。就是從地塊選擇、育苗指導,到物資供應、移栽技術,再到田間管理、收購銷售,村“兩委”全體黨員干部和駐村干部為椒農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務。“我們有個種植微信群,遇到病虫害,椒農發照片到群裡,10分鐘內就有技術人員答復指導用藥,把握不准的馬上趕到現場查勘。”黃健認為,“把椒農當貴人”是在轉作風提升服務水平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基層黨員干部的綜合能力,也密切了干群關系。

而在鄰近的尚嵇鎮烏江村,柑橘基地裡成片的沃柑樹整齊排列,黃澄澄的沃柑壓彎了枝頭,村民肖文武正忙著採摘沃柑送往烏江寨景區。

“以前銷路不穩定,單價也提不上去。現在好了,村裡幫我們和景區簽了長期訂單,再不愁賣了。”肖文武介紹。

烏江村把田間地頭當作作風建設的“練兵場”,黨員干部俯下身子在柑橘林裡,認真聽取農戶的聲音與發展建議。為解決沃柑銷售問題,在吸納了群眾建議后,一方面村裡成立了股份經濟聯合社與烏江寨景區簽訂採購協議,另一方面引導群眾擴種“愛媛果凍橙”“糖桔”等多個新品種,既滿足景區需求,又實現錯峰上市、均衡供應。

干群齊心同行聚合力,攜手興產業

清明時節,樂山鎮滸洋水村2000畝白茶山上,有千余畝新芽吐翠,進入採摘期。採茶工人們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茶採摘時節。

“公司這段時間用工量巨大,每天都要500人以上,大部分工人都是用大巴車接送,但是遠處工人的住宿就成了問題。”基地負責人羅文會感慨地說:“村黨總支部第一時間協助我們在村委會院壩裡搭建起了鋼架棚,解決百余名工人的住宿難題,這可幫了我們公司大忙。”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茅栗鎮金山村立足於坡耕地與農田多的實際,推出了田壩子、米袋子、果盤子、游園子、肉碟子“五子模式”,全方位構建起多層次產業布局。

在遠離農戶的地方修建養豬場,在坡耕地帶發展特色經果,在土壤肥沃和水源充足的稻田內推行“稻+魚”“稻+鴨”……金山村如今已成為擁有“稻+鴨”綠色生態水稻1200余畝、精品水果4300余畝、生豬出欄3200余頭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村裡給我們想路子,我們干起來更有勁兒!這日子就像地裡的苗,眼看著往上躥!”對於村子未來的發展,村民江遠書充滿了信心。

新民鎮龍豐村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創新推出了“八服務”理念,即:鎮村辦事跑腿、行車途中捎帶、庄稼醫生出診、農藥農具代買、外出務工牽線、農副產品助銷、留守兒童關愛、殘障家庭關懷。

“黃書記帶著干部們三天兩頭往我家跑,告訴我辣椒種出來他們負責賣,他們都幫這麼多忙了,我又怎麼好意思再讓地荒著。”向潤生以前是龍豐村梁家灣組出了名的“懶漢”,如今,他不僅用心經營著6畝訂單辣椒,還常在村裡的產業種植群裡分享經驗。

和美鄉村建設為引擎,共繪幸福圖

“路邊有棟沒人的房子,房檐老化快要掉落了,萬一砸到人就危險了!”鴨溪鎮金鐘村的村民周開兵通過電話說。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趙登華聽聞后,立即和村干部到現場查看情況,當了解到該戶戶主遠在外省無法返鄉時,村干部們商議決定先用村集體資金墊資維修,一天內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金鐘村黨員干部堅持把群眾的“吐槽聲”變成改進工作的“風向標”,從協調土地流轉到處理矛盾糾紛,從整治人居環境到優化惠農政策,他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台賬清單,對問題的可行性進行綜合研判,並在下次群眾會上逐一反饋。

“是否能辦?進展如何?為何不能?這些都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我們都會一一向大家耐心說清楚、講明白。”鴨溪鎮副鎮長兼金鐘村黨總支書記譚喜作說。

“我們開會都是‘打開天窗說亮話’,話說明白了,心裡的疙瘩就少了。”“現在干部跑腿的時間多了,坐辦公室的時間少了。”這樣的工作方式引得群眾紛紛點贊。

楓香鎮花茂村則以美麗鄉愁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引擎、以三產融合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蝶變。2024年,花茂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7454元。

“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帶動了村民收入的增加。現在的花茂村,可以說真正實現了產業興、生態優、鄉風好、民風淳,村民腰包鼓,笑容更燦爛,生活在花茂村,大家都幸福滿滿。”花茂村黨總支書記彭龍芬說。

(丁思江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