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星 趙大萍
2025年05月06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中的多篇著作都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出深刻論述。比如,《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出:“我國金融體量和復雜程度今非昔比,風險的系統性關聯性大大增強。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好風險防控,增強金融體系韌性”﹔等等。深入學習《文選》,必須深刻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意義,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高水平金融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對於維護經濟穩定、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穩,經濟才能穩﹔守好金融安全防線,經濟大廈才能堅如磐石。隻有做好金融風險的防范化解工作,才能為經濟穩步前行提供重要支撐。
一般來看,金融風險往往以復雜多變的形態潛伏於經濟活動各個環節之中。重大金融風險會嚴重擾亂經濟正常運行,系統性金融風險更是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全局性、長期性沖擊。近年來,金融創新不斷涌現,各類金融產品在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的同時,也可能隱藏著難以預判的風險。金融風險在金融市場傳導速度很快,一旦發生往往會迅速擴散,導致金融資產價格波動性增強,企業資金鏈斷裂、生產經營陷入困境概率上升,經濟發展也會隨之放緩甚至停滯。金融市場動蕩還會使投資者資產大幅縮水,居民財富遭受損失,消費能力下降,進一步拖累經濟復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此后的歐債危機曾重創全球特別是歐美國家的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飆升,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時至今日,部分國家的金融機構依舊深陷那時遺留下來的壞賬泥沼之中,渴求早日擺脫陰影,重歸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正因如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性。
維護經濟穩定的重要舉措。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夠確保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市場有序運行。這有助於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使經濟增長更具韌性,讓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摩擦加劇等外部沖擊面前,依然能夠保持定力,沿著正確軌道前進。另一方面,從防范輸入性風險到化解重點領域隱患、從守護百姓“錢袋子”到維護企業資金鏈穩定,金融體系穩健能夠為民生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進而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經營主體發展信心。近年來,我國通過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穩妥有序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等舉措,構建起全方位風險防控體系,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助力各類經濟活動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有序開展。
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保持穩定的金融環境,能夠促進資金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當金融體系相對穩定時,投資者對承擔信用、久期風險等要求的回報將降低。這樣能夠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激活投資動能,增加經營主體的產出效益,並使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進而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一來,經濟韌性將進一步增強,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也將更加堅實穩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我國經濟在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並要求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金融強國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金融體系穩健、安全。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有助於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保障我國金融結構不斷優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態,最終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提高我國金融系統在全球范圍的資源配置效率。
多措並舉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質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中指出:“要科學防范金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整治各種金融亂象,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金融市場亂象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業運行總體穩健,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同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等新興領域的監管有待進一步完善等。隻有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系統性加強金融法治建設,才能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質效。
建立健全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是金融安全網第一道防線,是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重要保障。國際上金融危機的爆發,與放鬆金融監管、監管失效和不足密切相關。近年來,金融市場的復雜性顯著增強。為此,要堅持依法依規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范圍,堅決消除監管空白地帶與盲區﹔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風險源頭防控和監測預警﹔加大金融監管力度,加強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實現行政審批、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行政處罰等各項監管流程的嚴格執法。
與時俱進把握金融風險態勢。回顧國際上歷次金融危機,金融風險都有一定的隱蔽性,並呈現出不同特征。這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通過動態機制保障金融安全。應密切跟蹤金融市場發展態勢,重點關注人民幣匯率波動、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流動性、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等可能帶來的風險。可通過加強宏觀金融政策協調性、增強地方債務置換能力、加強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加強數據治理與風險監管等措施,積極應對新舊領域金融風險隱患。
加強金融法治建設。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場、秩序靠法治。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障。隻有完善金融風險防范、預警和處置機制,推動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和市場規則體系,持續優化維護金融穩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才能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堅實制度保障。要在法治軌道上強化金融機構公司治理,規范金融創新邊界,補齊新興金融業態監管短板,以良法善治為金融體系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及時化解風險,激發金融資源活力。金融資源隻有有效配置至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才能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推動產業結構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過去一段時間,金融系統出現大量資金在部分領域空轉的現象,使實體經濟發展受限。為此,要針對不同風險分類施策,及時化解風險,疏通金融“血脈”,引導金融資源從低效、高風險領域有序退出,更好流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前沿陣地以及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微企業。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金融學院副院長)
(本版文章由人民日報出版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6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